META18 FEATURE—「港式」免費報紙的發展空間



文/張婷
編輯/黃啟聰
攝影/莫坤菱


蘇鑰機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研究本地傳媒多年。



2002年,地鐵川流不息;《都市日報》將「免費報紙」一詞帶進港人生活中。從此大眼瞪小眼的上班時間變成晨讀時間。
2005年,地鐵繁忙依舊;「免費贈閱」的架上多了《頭條日報》、《am730》。從此「免費報紙」不再是都市日報的專謂。
2007年,免費報紙不倒;《英文虎報》由收費報轉型至免費報,將「免費報紙」變換成另一語言。
2011年,免費報出現近十年;兩大報業集團推出《晴報》、《爽報》,報業百家爭鳴,生生不息。
香港地方雖小,免費報卻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起。難怪對報紙生態素有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指,香港免費報紙「沒有其他國家更有趣,香港是最特別、最成功的。」

2002年報業的小沙石
《都市日報》於2002年進駐香港,成為首份香港免費報紙,為香港的報業發展帶來新景象,然而當初《都市日報》的發行沒有得到太多注目,市場並不看好,認為只是「濕碎野」。2002年報業相對穩定,欠缺像九十年代末的減價戰、經濟環境差劣等誘因去促使報紙經營者、新聞工作者去創新或求變。即使有競爭,普遍整個行業都趨向各安其位。蘇鑰機指:「根據香港及外國經驗,當時的人都認為免費報紙是一星期出一次、沒什麼內容和以廣告為主、跟地區報相近,很普通,不能擴大去辦,也沒想過如何『另類』去辦。」《都市日報》於當初的報業環境引起的迴響甚微,回顧九年的免費報紙歷史,或許只是小沙石。

新加入的商機
傳統報業起初對免費報興趣缺缺,但於2005年《頭條日報》、《am730》陸續加入戰團,最主要是有見《都市日報》短短兩年間迅速冒起及成功。《都市日報》由國際機構Metro International所辦,根據其年報指出,相比起旗下其他國家的報紙,香港的《都市日報》是最快回本及賺錢的,兩年已賺得一筆可觀的數目,令原本反應冷淡的市場驚喜。蘇續稱:「賺錢是最大誘因,並且有人認為還有空間去發展,可以共存多幾份,於是出現了《頭條日報》、《am730》。除金錢考慮外,辦報還可以有社會影響力、建立人脈關係、甚至政治因素,所以辦報能獲得相當影響力,又不是花太多錢──就是蝕也不會蝕很多──很值得做。」
一雞死一雞鳴、汰弱留強於商業世界是普通不過的事,但免費報紙市場有趣之處是即使過了六年,依然有新的競爭者加入,為活躍的市場多添了《爽報》、《晴報》兩個選擇。蘇鑰機分析:「已過五、六年,有見每份免費報紙都站得住腳,還要賺了不少。對於現有報紙經營者來說,加入戰團比沒有辦報經驗的人容易。」無論在人手調配、營運模式、印刷、資金等方面,共用資源的現有報紙經營者都佔有優勢。既然市場普遍認為存在發展空間且有利可圖,自己又有相當的條件,加入市場誘因相當充份。「從較保守的角度去看,即使沒錢賺,起碼不用坐以待斃。與其市場不斷被蠶食,就算不能賺錢,多個平台作新嘗試及分擔風險也是好事。」

免費收費各有功能
免費報紙字少資料少,「免費報紙像電視新聞報紙版:簡明、不需要太多分析,只形容某事情,像標題性讓讀者知道大概,淺白,易從文字拿訊息。」有人說免費報紙的單一為弊,蘇鑰機卻視之為另一社會功能。
蘇鑰機曾做過有關免費報紙的調查,將免費報紙、收費報紙及網上報紙比較,看市民對三者的觀感。調查結果指出,於內容深度、全面性……免費報紙都輸光,只是勝在免費。但他認為此類比較是不公平的,因為三者有不同的功能及特色。「看免費報紙的人或許根本不用太多分析,只是用來填補二十分鐘的交通時間。基於讀報目的不同,故免費報紙不需要很詳盡、深入及多元化。我們不應用收費報紙的標準去量度免費報紙,要用另一套標準,例如發行網、內容如專欄能否吸引讀者等。」事實上,每隔兩年就做媒體公信力的調查亦指出,免費報紙整體表現不俗,排行屬中上。可見市民對免費報紙的觀感不差,甚至比部份收費報紙優勝。「以絕對性標準比較可能會有弱點,但考慮其角色後,整體表現不差。」
有人將免費報紙的簡明與質素降低混為一談,蘇鑰機指這想法其實基於誤解:「以為簡單易做?編輯其實是很精密的──以最少的字說最多內容,不能小覷設計版面等所花的氣力。」無疑免費報紙的資訊量及深度遠遠不及收費報紙,但免費報紙就如雞精般讓讀者於十五二十分鐘內了解不同資訊。免費報紙不是沒有質素的報紙,只是不同讀者有不同需要。需要深入資訊的人自然會看收費報紙,或兩者都會看。有免費報紙反而會提供多一個個平台,讓大眾看多了報紙,整體來說都是好事。而且收費報紙著重深入分析,亦提供了適當的平台作討論,輿論往往由收費報紙的專題報導所引導。兩種報紙的功能不能分割,亦非二元對立。「免費報紙不會完全取代收費報紙,故免費報紙只不過是其中一種報章,而不是唯一的選擇。」
蘇鑰機以與電視新聞與免費報紙比較「有沒有人曾批評電視新聞?其實電視新聞很多人都喜歡看,有畫面、好看、不識字都可以看。但如果以同一邏輯電視新聞都應該被譴責:新聞沒頭沒尾、沒分析;只是告訴我『巴士撞死三個人,句號』為何撞死、誰對誰錯、事後跟進都不提。」免費報紙跟電視新聞都是標題性,只是免費報紙以簡明文字代替畫面,兩者都有著不同的功能。

免費報紙的社會影響
蘇鑰機曾進行有關免費報紙出現後讀者流向的研究,結果顯示存在取代效應:一部份讀者由收費報紙轉看免費報紙,但整體讀者量及閱報時間還是有所增加。不過讀者流向很取決於報紙的市場定位;因為免費報紙的目標讀者是普羅大眾,大眾化的報紙如《蘋果日報》再出免費報紙,就會較易出現「自己同自己爭」的情況。如《星島日報》等中產報紙,不單影響較小,亦可從兩個不同渠道去接觸更多讀者,繼而擴大市場佔有率。
其次,免費報紙湧現只是令讀者多了選擇,令市場更趨多元化,影響利多於弊。假如免費報紙全面取代收費報紙,整體報章水平質素會下降。但現實是縱使內容單一,讀者還是有其選擇權去接收不同類型的資訊。報紙多元化可接觸更多受眾,質素下降並非必然。
表面上,免費報紙全盤收入只依賴廣告商,令人擔心免費報紙的內容或立場易受市場主導。蘇鑰機說:「辦報收入皆靠廣告為主,收費與否並無大分別。」收費報紙及免費報紙本質無異,廣告不是影響立場的最重要因素,故表面來說免費報紙的賺錢手法與報章立場實無太大關係。

「港式」免費報紙
免費報紙於香港的經驗是特別有趣且正面的,「香港是最適合搞免費報紙的」。
香港的人口結構及地理環境密集,地方細人口多。大城市如東京、上海都跟香港差很遠。其二、香港的集體運輸網完善,且其高流量是其他國家比不上的。而且「世界上沒有地方像香港人住得那麼密集於大型屋村內。」免費報紙發行網如能配合港人生活環境,集中人手於屋苑、地鐵、巴士站派發,方便讀者取閱,自能建立龐大而固定的讀者群。
其三,香港市場發展成熟,廣告需求量大,整體報紙廣告年收入高達四十億元之多。
其四,免費報紙符合香港人喜好嘗試新事物及特性。「免費報紙提供的新聞資訊及娛樂新聞是香港人受落的,不需要花很多氣力,就能知道少少新聞、消閒、娛樂、經濟,大家都需要的……香港人怕蝕底,有得攞就攞囉。」而且要求像茶餐廳般──「多快好省」。「多」在選擇且內容廣泛;「快」在「夠即食」可以快速獲得資訊;「好」要求質素;「省」在於免費。
再者,香港市場競爭大,媒體市場成熟,原來四份免費報已為數不少,現在還多至六份,稍後或會出現更多。「我沒聽過任何一個地方有那麼多份免費報紙,亦應該可以生存的。」蘇鑰機概括地指出。

免費報紙的另一個九年?
《晴報》《爽報》未面世之前,蘇鑰機認為有一定市場空間,因為辦免費報紙很明顯有錢賺。然而當兩報推出之後,市場反應及整個報紙生態的趨勢還有待觀察。因為他期望《爽報》會帶來有別於現有免費報紙的新衝擊,畢竟現有的數份性質類似,其後半年會有更清晰的報業大概。
然而收費報紙市場的確會逐漸萎縮, 短期來說,大眾會試看新的免費報紙,過多幾年都可能做得住的,對收費報紙及現有免費報紙亦會有長期的影響,如市場分薄及讀者流向等。蘇鑰機估計:「長遠來說,有可能會有輕微的趨勢免費報紙成為大眾主要閱讀的報章,但非短期內會發生的。但收費報紙跟免費報紙性質還是存在很大分別,如社會影響力等。」
隨著科技普及化,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的盛行對整個報紙行業都有其影響。不過,蘇鑰機對此並不感到憂慮:「智能手機畫面太細,平板電腦太大部,不方便亦非每人有,不能取代實體報紙。免費報紙可摺、細小易於擕帶、看完就扔。」What else can we ask for?

《爽報》面世之後,有人減價留客,有人改版迎戰,各師各法,結果誰能穩守市場,誰須步向夕陽,一切仍然難以逆料。2011年秋季,或是香港報業的另一個分水嶺,惟期望不是報業嚴冬前的最後時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