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動畫‧看東西文化──專訪許誠毅

(訪問刊於META 10 香港---亞洲文化點)

撰文:何子豪、陳穎妍
訪問:陳穎妍、龔文康
攝影:梁振嶽

按:許誠毅(Raman Hui),是少有可以在國際動畫界成名的香港電腦動畫師,參與作品有《蟻哥正傳》(Antz)、《慌失失奇兵》 (Madagascar) 、《史力加》系列 (Shrek),而《史力加3》是他首次以聯合導演身份製作的作品。今年Raman為十月的亞洲文化合作論壇 (ACCF)擔任講座嘉賓,就讓我們在論壇前率先與Raman談談他多年的動畫工作經驗、箇中的有趣經歷和文化衝擊。

「一個動畫師最感動的,莫過於crew screening那一刻。」Raman掛著招牌微笑回味著,描述動畫完成、所有後期製作工序如配音、配樂、調色完成後,電影公司租用大戲院,放映工作成果的場面。那是一個十分隆重的場合,所有工作人員都打扮得體,坐在一起欣賞自己辛勤的成果。「當電影完結,字幕出來時,大家會對crew list上的每個名字拍手。那是很累人的,因為參與製作的人很多,不斷拍手會很痛。」看見自己和戰友的名字在銀幕出現,互相熱烈地拍掌,可以想像場面多麼溫馨。「不過,香港人不會看片尾字幕。」

活在聯合國 他最喜歡美國人

Raman沒有說美國人會否看片尾字幕,但他告訴我們接觸不同國籍族裔的經歴,或許是要我們猜猜,哪個國家的人會看完字幕,才離開戲院。「法國人很多時被人覺得高傲、難相處,但其實他們是性情中人,熱情率真,喜怒形於色而已;日本人很有禮貌,規行矩步,做事十分有條理,但兩杯下肚後就會變成與香港人沒兩樣;英國人恰恰與法國人相反,喜怒不形於色,是十足的紳士。」

美國住著世界各國的人,Raman工作的動畫公司,也像聯合國。多年來和不同國家的人相處,理解到每個國家的人也有其優缺點,但沒有一個國家的人難於相處,最重要是,你要了解他的文化。「與美國人相處久了,他們只當我是人,是Raman,有時甚至要我提醒,他們才會記起我是中國人。可能是因為接觸得最多,我覺得他們的性格跟香港人十分相似。所以我最喜歡的還是美國人。」

時有聽聞,有色人種在西方國家工作,會有種族歧視的不愉快經歴。Raman跟我們分享了動畫《衰仔樂園》(South Park)的一集:鄉鎮因為更換了一面旗,引起區內不同族裔的紛爭。那面旗印著一個黑色人被吊死,旁邊有幾個白色人圍觀。區內的黑人覺得,那面旗是嚴重的種族歧視,但白人則覺得那面旗沒有問題。最後黑人問一群同族小孩的意見,那些小孩不以為然,他們簡單直接地想,死人當然是黑色的。原來種族歧視,很可能只是我們設想出來,其實是自己看扁自己。「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便甚麼都不用理會。」Raman語氣堅定說。

從惡搞到文化差異

十八世紀雕塑家米瑟施密特(Franz Xaver Messerschmidt)的作品「鳥嘴人」,外表極為醜陋,卻有著令人喜愛的本質,《史力加》就像鳥嘴人的動畫版,主角醜陋但心地善良,擁有美麗臉孔的角色卻心腸惡毒,這種缺憾,顛覆了傳統童話的故事,角色不再完美,而且更具人性。這種「反童話」的經典人物再創造,美國顯然是這方面的能手,《搞乜鬼電影習作》系列、演員模仿總統名人等惡搞節目都叫好叫座。「其實香港也有這類節目,如最近亞洲電視的《香港亂噏》,盧海鵬模仿孫明揚諷刺時弊。只是因為殖民地歷史,令香港起步較遲,暫時追不上美國。」

「美國很有趣,若你講明是開玩笑,就沒有版權問題。《史力加》的角色是歐洲童話故事的經典,就像孫悟空在中國一樣,已屬於public domain,是人人可用的素材。」版權問題在香港長年討論卻仍紛亂不清,或者這也窒礙了史力加式手法在本地電影、動畫製作萌芽。

無論是社會對惡搞的接受程度,還是不同族裔的性格特徵,都讓人聯想到不同社會的文化差異,二十年前到加拿大讀書,然後在美國工作,Raman覺得兩地文化分別多大?

給世界看的動畫 拒絕文化樣板戲

「香港與美國的文化算是很相近。」他憶起初到異地,花了一段時間來習慣與當地人溝通。那時候不了解當地文化,連聊天、說笑也沒有共鳴。「就好像外國人在看《功夫》時,不會因為『楊過』和『小龍女』登場而發笑一樣。」正是如此,要在動畫加入中國或亞洲文化的元素,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最重要的當然是觀眾是否明白、市場能否接受。荷里活電影的全球票房,有一半也是在美國本土,所以Raman的動畫主要針對美國觀眾,然後就是照顧其他國家的票房,於是故事要盡量做到「世界性」,不能刻意為某一個文化服務。

聽起來理所當然,那麼像《功夫熊貓》這類以古代中國為故事背景,文化味道濃厚的故事,要做到「世界性」難免變得不倫不類,有觀眾批評《功夫熊貓》徒具中國元素的包裝,骨子裡仍是荷里活精神,雖然Raman只參與了《功夫熊貓》外傳的製作,但已讓他明白,這些批評正正說到困難的核心。「《功夫熊貓》兩位美國導演對中國文化十分尊重,他們看過的中國功夫片比很多中國人所看過的還要多,做足資料搜集,有深入了解後才創作。」可是,動畫雖是藝術創作,但同時也是商業產品,要向投資者交待,投資者和上市公司並無責任要推廣任何地方的文化,只要能賺錢,養活旗下的員工便可以,所以電影的核心價值一定要得到美國觀眾接受。

身為中國人,Raman當然希望可以在作品中推廣中國文化,但除了商業考量,還需要等待適當的機會,不能勉強。當有機會為作品加入中國文化,更重要的是故事必須合理,「例如你畫武當山,路牌不能寫英文字,因為要忠於故事背景,但外國觀眾未必明白當中的意義,唯有用情節來交待。」Raman認為動畫師創作出觀眾喜愛的角色,看得開心已算成功。推廣文化是好事,但若常掛在嘴邊,作品很容易會變質為說教工具,如樣板戲般淪為propaganda,而不再是單純的創作。

北上發展 動畫業並不例外

「現在最希望的是拍一套講中文的動畫。」上一次Raman參與中文動畫製作,大概是二十年前《成語動畫廊》的「愚公移山」。這部以動畫教授成語的電視節目,在大陸和台灣也有播映,而且有多個語言版本,是香港在電視上播映最成功的土產動畫。當然香港還有不少出色的本地製作,例如麥兜系列。可惜做動畫成本很高,是大投資,Raman認為香港不像日本般擁有龐大市場,以及完整的玩具和產品市場配合,若不與內地或外地的投資者合作,始終難以獨立營運。因此,對比美日的動漫界,香港的動畫業創作量少之又少,這個問題早在Raman赴美前已經存在。

Raman在八十年代去了深圳,是第一批北上工作的動畫師,多年來他仍關心著內地市場的狀況。對於內地的動畫發展,他讚賞中國以前的動畫如六十年代的《大鬧天宮》十分出色,但之後因為種種政治環境的問題而無以為繼。現在內地業界主力從事動畫加工,很多公司也是專門接外國的創作來做,但真正自家創作經驗不多,概念、內容全是模仿別人的。雖然如此,Raman對內地的動畫仍然充滿希望,他說上次擔任上海電視節的動畫組評判時,看到很多有新突破的作品,希望將來內地在創意方面的發展可以更大。

Raman寄語香港有志在動畫業發展的年青人,不一定要遠赴美國。因為美國現在比以前多了很多學校專門教授動畫設計,競爭十分劇烈,相反內地的機會很多,所以不妨先到外地汲取經驗,再回內地發展。他特別尊敬那些獨立創作人,例如每年那些參加IFVA(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的年輕人,都是不計較結果、只為理想的有心人。

多年在外工作,這次Raman為甚麼會回港參加ACCF呢?他解釋,離開香港多年,一直希望有機會可以盡所能幫助香港業界。而這次的論壇正可作為平台,讓他有機會與其他國家的動畫師交流,例如他想知道,日本動畫師為何可以在短時間完成一套動畫?相反日本動畫師又會好奇,美國人如何用三年時間做好一套動畫,最長的時間會放在哪兒?除此之外,又可以藉此機會與市民大眾分享自己創作的苦與樂,「最希望是可以大伙人一齊聊,互相inspire,互相stimulate。」真希望Raman的願望可以成真,那麼香港的動漫迷便有耳福了!

後記

眾所周知Raman是個大細路,他除了友善隨和,還有孩子般的神情。每次提到「史力加之父」的稱號,他也靦靦覥覥。其實這個稱號不應多提,Raman的成就豈止限於史力加?出去闖蕩過,許誠毅始終覺得香港一直也受不同地方文化的影響,是個很有趣的地方。香港的動畫來自世界各地,但他跟很多香港人一樣,都是喝日本動畫的奶水長大,小時候最喜歡的是《鐵甲萬能俠》和《巴別二世》。大概他有今天的成就,只是因為他比較勇敢、比較認真。

關於許誠毅
出生於香港,華裔美國人電腦動畫師與導演,現居於洛杉磯。1984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平面設計系,其後曾參與香港商品「維他朱古力奶」的廣告及成語動畫廊「愚公移山」的製作,1988年在加拿大的瑟丹學院(Sheridan College)學習電腦動畫製作,後來進入太平洋數位影像公司(Pacific Data Images)工作。 2007年三月獲選首屆香港數碼娛樂業風雲人物,也與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一起被美國國家影院業主協會(NATO)所舉辦的「ShoWest電影市場展」選為年度風雲動畫導演。


編輯:何子豪

#特別鳴謝香港亞洲文化合作論壇(ACCF)安排是次訪問。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