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13 吶喊 - 廢墟埋葬了甚麼?


廢墟埋葬了甚麼?

文:蔡潔

廢墟是一個被人遺忘的地區,但卻背負著人類的過去,是人類所作所為的不在場證據,就像現代人吃進肚裡的食物一樣,食完就算,變成垃圾,不思考食物的真正意義。有人說得好,廢墟有一種在初生現象裡所見不到、只能藉著死寂而感知的永恆性。空間裡所飄浮著的蒼涼感愈濃郁,背後的故事便愈豐富,是那種在嬰兒臉上見不到、只能在老人臉上看到的生命軌跡。因為,初生的喜悅本須藉死亡的重量才得彰顯。

辦公大樓外的空地、高速公路旁邊雜草叢生的地方,都可以說是廢墟。廢墟可以是人類發展的犧牲品,可以是歷史的無情印記。在香港而言,只要它對於人們再沒有一絲的發展價值,便可以定為「廢」,彷彿從此隱形。烏克蘭的普理皮亞季(Prypiat)被喻為是核洩漏陰影下的「城市」,在帶給人類發展核武的新希望之後被人類遺棄,過不了它原有的美好生活;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有一塊空地放滿了二次大戰後所有退役的戰機,儼如一個飛機博物館,同時又是一個只屬於二次大戰期間的時空,彷彿時間從來沒有逝去。在北京的圓明園,是中國曾被列強瓜分的活生生證據。而在香港,大部分的廢墟都是追不上時代發展而逐漸被人遺忘的結果。然而,這類的廢墟卻恰如其分地填滿了香港人因為時代發展太快所產生的空虛感,漸漸被龍友及Wargame戰士捧為天堂、喻為寶藏。不要華麗、舒適、昂貴的商場;殘缺、蒼老、不堪的廢墟,正正是他們所要的。

歐洲的「人造廢墟」

然而廢墟所能夠承載的,其實遠不止這些殘缺、蒼老、不堪。在人們還沒有釐清廢墟的存在價值時,早有人開始以美學的理由興建「人造廢墟」。十八世紀,浪漫主義園林藝術備受追捧,將廢墟加入園林景觀的風潮首先在英國興起,隨即席捲整個歐洲。較為著名的例如奧地利的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俄羅斯的亞歷山大宮(Alexandra Palace)……其實不勝枚舉。十八世紀歐洲園林的有趣之處在於,這一邊還是鳥語花香田園小徑,對面卻可以仿照古羅馬遺址,只得一片斷壁頹垣。與那些飽受人類剝削的真正廢墟相比,人造廢墟除了乾淨一點、濃縮一點,其實別無二致——當然,花大價錢打造的,還要越滄桑,才越有品味。

為甚麼要捨新的、繁榮的,轉而刻意製造破落和殘舊?有人說,這是一種視覺上的、莫名的浪漫情調;有人說,廢墟常能觸及人的心靈深處,引發人們感懷時光流逝、物是人非;亦有人說,興建廢墟,是遠遠地向過去的輝煌致敬。這樣看來,廢墟的美,確實是沒有甚麼度量衡可言的。明明蕭條冷落、風光不再,卻還是引得人去觀賞、去緬懷,進而把它複製下來,陳列在自家門口才滿足。而廢墟的意義,也是無法以「用處」二字來衡量的,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一個生存的空間從來都得來不易。一個空間所能給予人類的,是否定義在它資源的多少,或它對於經濟、國力發展的幫助?我想更重要的是,一個空間對於人心靈淨化的重要。


Prypiat

烏克蘭城市,原安置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的工人和家屬。但在19864月,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發生嚴重的核洩漏事件。發生事故後,Prypiat的居民接獲通知要緊急徹離家園,只可帶走沒被幅射污染的細軟離開。直至今天,都再沒有人造訪這個在幅射陰霾下的城市。

Schloss Schönbrunn(美泉宮)

1743年奧地利女皇下旨興建,總面積達二點六萬平方米,僅次於法國的凡爾賽宮。在廢墟風潮的影響下,美泉宮內的皇家花園,有一片人造的羅馬廢墟(Römische Ruine)。至今美泉宮是奧地利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其巴洛克建築風格更使它擠身世界遺產名錄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