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19 FEATURE - 政府「是但嗡」──解讀閉門簡報會




政府「是但嗡」──解讀閉門簡報會

訪問、攝影\伍岳泰
撰文\洪文霏
編輯\何子豪


M: META
區:區家麟

區家麟
19896月當TVB實習記者,1990年做成為全職記者。



究竟,我們活生生吞下了政府多少的鱔稿?今天,政府記者會愈來愈少,吹風會卻不斷增加。所謂「吹風會」,即指由政府控制的閉門簡報會,記者不能引述與會官員的名字、不准錄音、不准拍照。如是者,傳媒變了政府之筆。那麼,傳媒的監察力猶在嗎?資深傳媒工作者區家麟將解讀「吹風會」如何影響著社會。


記者會退化成「吹風會」
M:港英時期的「吹風」,和現在的「吹風」情況有甚麼分別?
區:其實沒多大的分別。港督時期會開放別墅邀請記者來訪,目的有二:一是和記者打好關係,未必含有政治目的;二是提供背景資料給記者,如宣傳一些複雜的政策或試探市民對某些政策的取向。例如談論到中英談判或中英政制問題時,中英雙方官員經常向記者「吹風」,語氣間會透露談判的氣氛,暗示但不會直言官方的態度,藉此影響記者的報導。

M:香港的吹風會是否愈來愈多?「吹風會」是否代替了記者會?
區:根據香港記者協會的講法,愈吹愈多之餘也較少舉辦正式的記者會解釋事件,反以Standup來代替記者會。有人解Standup為「是但嗡」,因為是一個政府官員站著發言,但不一定是吹風。

Standup為時大概一至兩小時,沒有事前通知,官員見勢色不對更可立即離開。因為Standup是即時舉行的,很多記者未能準備資料便要採訪,加上政府新聞官操控著Standup的節奏,記者的發問權便被他們控制,完全處於被動的狀態。如在遞補機制的事件中,林瑞麟並沒有如記者會坐著宣佈,只是有幾次在記者台前發言幾句,記者很難組織政府官員的態度,亦礙於外在環境,很難追問,所以你可以說這是官員想操控或影響傳媒視覺或視野的做法。


匿名報導下  傳媒角色更重要
M:《星島日報》最常以「消息人士指」來報導,大家都知是政府提供資料,這種匿名報導的情況普遍嗎?
區:以前在TVB 時,我們有討論過如何處理匿名報導。我們都知網上討論區或blog匿名發言者不會認真,亦無需為言論負責,所以資料的真確性難以擔保,如我們用「消息人士指」來報導,則怕會被他們利用。一旦記者引用「消息人士指」一詞時,便要負上責任,因此有匿名者向記者透露資料時要小心。但有時消息來源是有份量、有價值的,為何不報?我相信不止TVB,其他機構都會討論過。

M:你認同這個現象愈來愈多?
區:電視或電台就比較少,報紙就較多。因為報章的政治立場都很明顯,大家都知這些「消息人士指」的所謂消息不會錯,只會覺得政府不負責任,為什麼不可以好好以記者會公佈一個官方消息?官員透過報紙發放消息的做法其實是賣關係給記者,這很視乎記者的取態,接受這些消息的記者也不一定錯,一個緊守新聞價值的記者也需要和政府建立關係。例如有消息指出江澤民死亡時,記者也要利用關係去查證,所以和政府建立關係不一定差,最重要是記者本身不要被利用。

M:那如何達至平衡點?
區:不容易的,每件事都不同。或許可以這樣定斷:如果消息是可以證實真假的,便可以報導;反而若該消息只是一種態度或觀點,真假難分,如「……不適合為……」,就要再三思考應否報導。又如消息指政府會填一個島,是政府高層人士的意見或態度,便不值得報導;相反若事實為政府無地發展,可發展的地有數據支持,其真確性便足以報導。又如水門事件的來源雖為匿名,但該記者有利用其天職去調查事件的真確性,確保了事件的準確性,便可以報導。

M:政府的垃圾徵費除了《太陽報》在前一天公佈外,其他傳媒都沒有報導,這算是有特別關係的消息來源嗎?
區:這與記者行業的特質有關──獨家報導。記者重視獨家消息,所以有可能以匿名來報導獨家消息的來源。匿名報導可以說是記者搶獨家的結果。我以前當記者,有獨家消息一定會報導,這是同行競爭下的必然結果,但不會因此而影響到對新聞的判斷及報導的獨立性。記者有獨家消息一定會用,但小心別建立壟絡關係。因為記者受了他人的好處,建立了利益關係便很容易影響了報導的真確性和獨立性。古今中外都有這個情況,記者的消息來源大都來自政府機構或權勢之人,這些人給予記者「甜頭」,可能是獨家消息,令他們早兩小時報導。

吹風令新聞準確性受疑?

M:政府會給親政府的機構獨家消息,其他行家亦以匿名來報導獨家消息,不引其名,你認為這是好事嗎?
區:這就是「政壇八卦版」。以前我們會將這類的偏門消息放於新聞內,但現今就將這些消息列為「八卦」,表明不知是真是假,希望讀者閱讀時有清晰的理解。這比起以前列為新聞版來餵飼讀者好,起碼在不知真假的前提下,讀者可以自己理解來判斷真確性。

M:會否有其他的處理手法?
區:為了保持關係,傳媒一定不會指出消息來源,要不就「唔出街」。但在現實的競爭環境下,明知其他傳媒會寫,根據「有得食唔好晒」的道理,哪會棄而不用?所以我認為如果消息的來源是可以證,是得報導的;但若只透露一些態度,沒有新聞價值,就需自己決定如何處理,需思索為何自己要被利用成宣傳的工具。當然,我是不贊成吹風的,吹風會只是一班政府高官欲利用記者的妥協做宣傳的捷徑,記者會才是公開公平公正地面對傳媒的方式。


M:這樣的吹風會影響新聞可信性嗎?
區:政府消息成為傳播消息的主要來源之一,我認為不需要抗衡官方消息。得到政府的消息來源,記者可以詢問不同人的意見以充實報導。政府主導傳媒不一定有問題的;反而更重要的是,傳媒有沒有發掘一些調查式的新聞,如揭露社會階層受邊緣化的新聞。

我發覺現今的問題是,傳媒沒有人手資源及資金處理新聞,而成平最低及最直接的新聞來源就是政府新聞處。政府開記者會不單發新聞稿、還附以影片,如機場新跑道的擴建的影片全為一面倒的喝采,還有顧問報告,基本上已為傳媒的報導指定了方向。當傳媒缺乏人手時,就只可完全接受政府的說法。而且,政府深知道傳媒的工作時間,當它下午四至五時才公佈資料,傳媒根本沒有修改的時間。若傳媒能夠騰空人手分析利弊,便可抗衡政府強大的宣傳方式。

傳媒應衡量消息的來源,當有重要事件時,身為記者無可避免會陷入政府的議題設定中,但也不要只有一面倒的聲音。記者有責任、亦有權不呼應政府。

權威已倒 讀者需慎閱新聞

M:在這個環境下,讀者應如何思考?
區:這是傳媒的教育。市民應該知道報章的立場,例如親建制的報紙,讀者應知道其議題的設定,明察秋毫。在複雜社會中,身為一個讀者應該思考每個報導背後的意義。

M:香港的市民有這種覺醒嗎?
區:我覺得愈來愈多。讀者和記者都有責任,如果讀者完全相信傳媒的報導,則無可埋怨。讀者有責任思考自己所閱讀的,這好像要求太高,但這已不是權威時代了,大家要醒少少。


M:真確性會因為傳媒的競爭增加而有改善嗎?
區:很難答。一個多元的社會有很多聲音,太多資訊反而更難分辨真假。我不會即時相信內地的新聞,因為太多造假,亦傳播得太快,未有機會查證。沒有時間分析下,我們不可太快立論;不知真假,就不要先「like」、「share」,要先確實真假。在這個時代,很多事不易改變:政府操控傳媒之心不死,很多傳媒某程度上亦要依賴政府。


M:多人報導政府的想法或態度嗎?
區:政府請食飯,或政府「吹風會」,傳媒高層出席是沒有問題的,因為記者的角色是去收集不同地方的消息。問題是,NGO(非牟利機構)、工會、低下階層組織沒有錢舉行「吹風會」,而傳媒參加的「吹風會」,是有權勢開設的場合。在這模式下,傳媒收集消息的來源便偏向權勢人士。

這問題古今中外都有,政府是傳媒的主要消息來源,因此傳媒與建制、或與社會上已建立的政制關係密切,這個收集新聞的網絡造成比較傾向建制的部分,所以很視乎現今傳媒投放多少資源在調查式的新聞上。很多傳媒有錯覺認為政府每次發言都是重要的。如「香港家書」其實只是一班官員的「為官心情」,沒有必要佔用電視台的air time時間,加上電視台不加修飾,很容易誤導了市民的方向,更浪費了電視台寶貴的air time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