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香港耀中國際學校中學部校長

(訪問刊於META05 吾國與吾民的教育)

M:META
耀:香港耀中國際學校中學部(下稱「耀中中學」)

M:耀中中學是一所國際學校,你們的教學語言政策是怎樣?

耀:我們的課堂都是說英文,七年級至九年級的中文班則必須使用普通話,高年級學生(如IB)有更大自由去使用選擇普通話或粵語。學校的方針是鼓勵學生多交流,所以我們在非教學時間並不會限制學生的語言,他們可以選用自己的母語去和別人溝通。

M:耀中中學如何讓學生認識權利與義務這些概念?

耀:與一般學校不同,耀中的領袖生是由學生毛遂自薦,或經過投票推選出來,而不是由老師指派。這對學生十分重要,一來他們有更多參與學校事務的機會,二來可以從中學習在社群的權利與義務。很多比較頑皮的學生,成為領袖生之後便懂得以身作則,甚至苦口婆心地勸告同學遵守秩序。

M:耀中中學如何培養學生成為世界公民(World citizen)?

耀:我們有一個「世界教室」(World Classroom)的項目,讓不同年級的學生到世界各地去體驗生活。學生到達外國後,要向當地的社區介紹香港、做義工服務,好像到孤兒院幫忙、到非洲幫忙建學校。學生可以選擇到歐洲、中東等不同的地區,然後自己著手籌備行程,儘管實地交流的時間只有十至十三日,但從預備工作到回港後報告所見所聞,時間長達整整一年。當學生升級以後,便會準備另一次的旅程。學生會在旅程中寫日記、拍攝相片和短片,並製成報告向同學分享。經過這些體驗,學生學會欣賞自己國家的文化。

我們認為成為世界公民也要對別國的文化有認識,這方面會透過課外活動教育學生,例如舉辦為期三週的「文化週」,過去主題包括介紹印度文化、帶學生走訪中國一些經濟尚未開發的地方、探訪少數民族。除此之外,耀中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如肯雅、澳洲、英國、印度)的老師,他們傾向用自己國家的事情作為課堂例子,學生藉此可以多接觸國際社會,學習別國文化。

M:近年內地學生增多,本地或其他國藉的學生如何看待他們?

耀:近年內地學生增加至全體學生百分之五左右。他們的父母不少都在內地工作、開設廠房。以往學生們一想到內地人,就馬上會舉出他們嘈吵、吐痰等行為,但現在這種投訴明顯減少,可見學生看待內地人的心態有所改變。其實近年學生對中國的認識增加,開始認同中國的成就,經過北京奧運,他們對中國更加感到驕傲。當然,他們面對毒奶粉事件這些醜聞,仍會批評中國的黑暗面。

要學生認同自己的身份,首先要學懂欣賞他人的身份和價值觀。奧運的成功令很多學生改變了對內地的想法,但要完全改變始終需要時間。以社會服務方式服務他人,是這方面教育學生的最佳方法,例如早前四川地震,學生會自發籌辦捐款活動和舉辦慈善義賣,他們更構思會在四川幫助興建新學校。由此也可以看出其實我們的學生是很關心中國的。

M:耀中怎樣讓學生更認識中國?

耀:我們會從幾方面著手,首先是要學生認識香港和中國,例如以奧運和殘奧、認識金牌選手為題作小組研習,讓學生為自己的祖國感到驕傲。其次便是從課程著手,我們的中文課程要求學生從報章認識香港和中國的時事;英文課亦會討論時事題,例如23條立法和毒奶粉事件;其他學科例如美術、音樂、歷史,都會滲入中國元素。至於學生畢業旅行的目的地,則會選擇中國內地或是曾受漢化的國家 (如日本、蒙古)。

後記
在地球村年代,有人說國家的角色已不及從前重要,那麼國民教育是否仍然重要?還是變成一種基本知識,是踏足世界前的必要基礎?香港教育局要求的國民教育,我們不能從耀中中學看到,我們甚至不能看到一科獨特的科目,去教授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訪問過後,記者不會懷疑耀中畢業生的國際視野,更相信耀中畢業生比其他本土學生更有資格成為一位世界公民。然而,記者也不會懷疑他們對自己國家的認識,或許耀中的經驗告訴我們,教育的根本應該是生活的體驗,而不是硬生生的課程。

No comments: